栏目导航

首页    校园新闻    集团动态    沁园集团“励志.修身”文化建设品牌

沁园集团“励志.修身”文化建设品牌

创建时间:2020-05-08 15:07
浏览量:0

2019-12-12

沁园教育集团有四所成员校:江苏省无锡沁园实验小学、无锡市芦庄第二小学、无锡市广瑞实验小学、无锡市靖海小学。集团共有 97个教学班, 4200多名学生,250多名教职工,省特级教师1名,市、区五级梯队优秀教师74名,占 29.8 %。

一、成员校文化梳理

沁园小学坚持“以激励育激励,做最好的自己”的办学理念,以“勤谨”为校训,围绕“激励教育”办学特色,努力办有品质的学校,育有潜能的学生。每年毕业生受到市区优质中学的青睐。优质的教育教学质量,是沁园小学深受家长信赖的根本,也是沁园小学立校的根基。学校重视所有学科教学,艺体教育在市区名列前茅,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全面推进声乐课程和版画课程。学校合唱团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第八届儿童合唱节,舞蹈团获得市区百灵鸟金奖。学校多次举办儿童版画展,出版《童心刻印》版画教材。体育学科,在田径、羽毛球、足球、篮球项目上全面发展。学校近几年来高度重视智慧教育,成为梁溪区创客教育基地学校,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无锡市芦庄第二小学无锡市首家“蒲公英少年警校”为载体,着力进行新移民儿童品格提升实践路径的探索,把德育实践与研究课题结合起来,强力推进学校德育工作,逐步实现“以警育德、以警促智、以警健体、以警创美”的教育梦想。学校开设36个学生社团,“纳尼无锡人”、 “锡秀”等社团不光让本地孩子了解无锡乡土文化,也让小新移民有了浓浓的乡土情,为优秀文化的传承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无锡市广瑞实验小学以“弘志”为校训,以“耕耘幸福每一天”为办学理念,在传承中追求发展,形成以“鸢飞、极舞、情趣”来诠释的“情志教育”校园特色文化内涵。师生以“鸢”为“媒”,激扬个性,激发灵感;以“极”凝“神”,锻炼体魄、锤炼品质;以“情”育“志”,沟通心灵,幸福成长。同时,学校倾心搭建“党建品牌——同心圆旗舰坊”、“德育特色平台——同心圆成长坊”,倾情构筑教师悉心、学生动心、师生悦心、家校倾心、社校齐心的“五心”家园格局。

无锡市靖海小学秉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 坚守“靖心致远,海纳百川”的教育情怀,定心慧行,蕴涵芳华,以追求“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守正创新。学校以“创客课程”生发,,以“礼仪教育”成就卓越,构建理想智慧的家园、成功愉悦的乐园、科学人文的花园、自主互动的学园。靖海小学全体师生勤奋求实,励志明德,潜心半亩方塘,绘就天光云影。

丰富的校本课程是集团一大特色,包含了语言类、艺体类、科技类、生活类四大类别,如沁小的少儿声乐课程、少儿版画课程在无锡市具有一定影响力。芦庄二小以市首家“蒲公英少年警校”为载体,着力进行新移民儿童品格提升实践路径的探索。广瑞小学以“鸢飞、极舞、情趣”来诠释的“情志教育”校园特色文化内涵。靖海小学坚守“靖心致远,海纳百川”的教育情怀,以“创客课程”“礼仪教育”,构建理想智慧的家园。基于以上几点,集团兼容并蓄,选择了“励志.修身”课程文化的建构,形成集团文化建设品牌。

二、课程实施的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西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秒娥认为:“课程可以根据自己的品位、思想、追求和关怀对文化进行选择、内化,更重要的是建构自己特有的课程文化”。这种选择内化和建构蕴含着主体的需要,目的及对一定文化价值和意义的理解。沁园集团“励志.修身”课程文化建设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集团根据总校几十年“激励教育”的研究经验与特色,根据各校教育主体的需要,根据学校现有课程的优势和弱点,选择了“励志.修身”课程文化的建构。这种选择与建设是新时期学校课程文化的自觉。这种自觉包括:1.集团对“励志.修身”课程的需要,以及对这一课程文化价值的意义的理解。2.集团自觉认识到,对“励志.修身”这个中国古老的传统教育的议题,在新的时期有更新的发展。3.课程文化不应是封闭的,孤立的,静止的,而应该是开放的,共有的,发展的。

“励志.修身”课程文化的建设,可以补充现有学校课程文化的不足,使学校课程文化更加开放,更加鲜活,更加发展。

三、“励志修身”课程文化的界定(包括指导思想)

“励”即劝勉,鼓励,“志”即志向,志愿。“励志”是指激励斗志,鼓舞信心,专心致志于某种事业。

“修身”是指修养身心,修身的具体行为表现日常生活中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修身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个长期与自己的恶习和薄弱意志作斗争的过程。

“励志.修身”课程,就是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指引下,在尊重师生个性的基础上,通过培养学高为范,教有特色,育有成效的“励志.修身”和学有志向、学有所专,学有所指的“励志之本”。引导学生修德、修智、修体,培养一批又一批“豁达、负责、宽容、正直、自律、自信、善良、乐观、自尊自爱、言行一致、脚踏实地、胸怀坦荡”的新时代好学生。

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课程。“励志.修身”课程文化的建设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改革和创新,他将体现一种本土化的先进文化在课程文化中的弘扬与发展。

“励志.修身”课程文化的建设,将根本改变学校师生对原有课程意义的理解。课程不仅仅是教材的传递,而是一种文化的熏陶;课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人生高尚品格的养成。

“励志.修身”课程文华的建设,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开辟的新的校本课程研究领域,是集团注重校本课程开发,凸现校本课程的校本特色的一次探索与尝试,是沁园集团全体师生在课程改革研究中的追求。

四、课程建设目标

1.建构“励志.修身”课程文化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传统经典课程、艺术课程、公民教育课程。

2.“励志.修身”课程文化建设是特有的“励志之师”“励志之生”引导学生修德,修智,修体,培养学生“豁达、负责、宽容、正直、自律、自信”的高尚人格品德。

3.通过“励志.修身”课程文化建设,使各校形成浓厚的学校课程文化,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先进课程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洗礼,从而形成学校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

五、课程的具体实施

(一)创设以“励志.修身”为特色的课程文化环境

校园环境坚持“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育人”;用优美的自然环境陶冶人,用高雅的人文环境启迪人,用鲜明的班级文化感召人。把环境作为激励学生的一种重要手段,处处唤醒莘莘学子的求知欲望,激起他们报效祖国发奋学习的热情,营造学生自主发展、主动发展的气氛。构建一条条礼乐长廊,成为师生阅读经典,传颂国学,展示传统文化的艺术长廊。建设风雅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规范的行为礼仪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开设“励志修身”为特色的课程内容

在与国家课程体系相衔接的基础上,沁园集团开设了帮助学生拓展学科视野、强化研究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加深国际理解等方面的“励志与修身”校本课程。

沁园集团从传统经典课程、艺术课程、公民教育课程等多个层面进行了系统的传承和创新,走出了一条通过培育课程文化推动学校不断发展的特色之路。

 

1.传统经典课程

(1)经典诵读

经典诵读是沁园小学特色课程之一,既传承了中华文化,又能陶冶性情品德、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发掘发展学生潜能,以此推进素质教育。

学校集全体语文教师力量,教师从选编、选用、拓宽这三个渠道挖掘教材资源,编写了12册校本课程。古诗、古词、古文以《语文课程标准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语文课程标准中学生必背古诗50首》(选用,原则上去掉小学教材中已经出现的以及特别简单的诗歌)《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笠翁对韵》《论语》《大学》《中庸》(视课时数选用)为主。

实行“学校(分管行政和学科组长)→年级(备课组长)→班级(授课教师)”层级网络管理机制。学校统一制定课程内容,安排授课时间;年级统一制定教学计划(每周1课时,共计16课时);授课教师严格遵守专课专用,提前备课,认真上课,分管行政、学科组长、备课组长参与听课、评课指导,及时调控校本课程实施情况,及时总结经验。每位授课教师按教学计划备课。每节课要认真备,认真上,确保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授课完毕撰写教学反思。一学期课程结束后,相关教学资料全部上交。

我们实施快乐学习法。做到“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让学生随时随处、轻轻松松读经典,按照“只求熟读,不求甚解”的理念,教师只须引导学生多念熟背,不着意讲解,让学生在默读、轻声读、分组读、齐读,轮读,示范读、听读等多种形式中水到渠成地熟读成诵。

遵循学习规律。既要有共性要求,又要兼顾特殊情况,使优秀者更优秀,使后进者有奔头。遵循遗忘规律,强化复习巩固。既要坚持寓教于乐,又要注重于平和安静,在静读诗书中给学生以心灵的安逸和舒展。

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在校风学风建设中,从浓郁读书之风入手,举办读书节,召开诵读会,组织演讲赛,以传统道德的渗透带动师生道德培养的提升。加强环境建设,题写传统经典中的名言警句,丰富校园广播内容,读名著,诵名诗,放名曲,让学有所成者在升旗仪式、校会、晨会上“露一手”。加强班级读书氛围的营造,建图书角、流动图书站,设立赛诵台,办手抄报、黑板报,开展主题班会和文娱表演活动等等。

注重通过各种形式促进学生对经典诗文的学习水平。如:

①诵诗文,齐声背诵,感受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辞藻美。

②唱诗文,老师找一些谱曲的诗词,把诗变成歌,更易背诵。我们还把诵读与传统的跳橡皮筋、跳绳等课间游戏结合起来,让那些古奥的诗句伴随着跳动的轻快身影,像儿歌一样从孩子的嘴里脱口而出。

③画诗文,让学生根据对经典诗文的理解,想象诗文的意境,用绘画的形式把诗文的内容画出来。对于书法爱好者,可以指导其用宣纸写成的古诗文条幅。举办古诗书法作品展,让学生在欣赏书法的同时进行古诗文的诵读。

④写诗文,根据诗文内容将其改写成记叙文,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⑤演诗文,将诗文中一些优秀的篇目加以创新,配上音乐、画面、情境、舞蹈,以表演、演唱、朗诵的形式把诗的内容全方位的展示出来,让学生领略诗的意境,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达到熏陶学生的目的。

⑥考诗文,每课抽出一定的时间,检测诗文的背诵情况。

⑦赛诗文,组织诗文擂台赛。

⑧抄诗文,让学生做诗文卡、办手抄报、制诗文集等。

我们力图通过此课程,来弘扬民族精神及中华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做人的美德;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让学生有开放的心态与视野,感受到真、善、美,同时在阅读中提高写作能力与文化底蕴。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做一个励敦修智的学生。

(2)锡绣

“锡绣”是无锡刺绣艺术的简称。锡绣——这项千年绝技,成为中国的“文化大使”,在中外文化交流的舞台上翩然起舞。锡绣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无锡的一张文化名片,是最中国、最无锡的文化符号也是沁园教育集团的特色文化。经过千年的沉淀,锡绣已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切马鬃绣是无锡刺绣特有的传统绣法,而双面精微绣是锡绣的另外一种特色针法。

为了传承锡绣,学校和无锡市薛福成故居锡绣工作室联手,建立无锡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锡绣的传承基地。每周五,锡绣大师吴鸣文的徒弟、锡绣传承人胡晔新、邵敏都会来校教授孩子们锡绣技艺。考虑到学生的动手能力,学校老师还和两位传承人就锡绣教学方式进行了探讨,对锡绣的内容和形式都做了创新。“为了让学生喜欢锡绣,我们将儿童元素引入到锡绣中,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此外,在教学方面,从绣简笔画入手,使得锡绣更易上手,更快出作品,大大增强了学生们的成就感。

看着孩子们如此喜欢锡绣,学校邀请专家编写了锡绣教材《吴地瑰宝 千年绝技-----走进锡绣》,每个年级都有相应内容和要求,教材涵盖锡绣工具、锡绣历史、锡绣针法等内容。同时,学校进行了量化评价:一年级学会穿针引线、打结并会一种基本针法。二年级学会二到三种基本针法。三至六年级能运用几种基本针法绣出一件锡绣作品;也进行了非量化评价:让学生感受锡绣文化内涵及观赏价值。

通过活动,学生们了解了锡绣的历史,欣赏锡绣作品,苦练锡绣基本功。打架热爱锡绣,迷上了锡绣,常常在晨间、课间、放学后自发跑到锡绣室活动绣制作品,有的学员绣到不肯回家。有些学生还加入到“无锡女红研习会”,成为锡绣传承的志愿者。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社员们利用学到的滚针针法绣制出了很多作品。他们还将《小猫钓鱼》的故事创作成锡绣连环画,赋予锡绣传统文化以时代性、趣味性,

此外,芦庄二小的锡绣还走向社会,通过活动扩大锡绣的影响力。2014年,学校参加了原南长区团委组织的“魅力南长---五分钟艺术约会”,我们的小绣娘们现场向市民展示绣技,还手把手地教锡绣小爱好者,深受市民的喜爱。锡绣的传承活动也受到了凤凰网、中新网、新华网、网易等权威媒体以及多家本地媒体报道的报道,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太极

广瑞实验小学于2000年设立的“少年太极苑”, 积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努力发展学校内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经过十多年的推广和逐步完善,已经打下了厚实的功底,形成了浓郁的励志修身氛围。同时,学校的太极特色依托社区资源,顺应社会文化需求,多次参加市区的展演和比赛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学校精心编写了校本教材《太极拳(太极操)》,十几年来不断修订完善,与时俱进。包括五个单元(中华太极拳简介、杨氏太极拳发展简史、新中国太极拳大事记、太极拳技术内容及套路、太极拳课程课程安排及年段要求)和一个单元“学校少年太极苑活动花絮”。在多年的教学中,学校逐渐形成了与校本教材相配套的六种课型——选题指导课、方案制定课、采访指导课、活动指导课、信息整理课、成果展示课,编写了与之相应的优秀教案。

这套教材以太极为魂,寓情于体,从太极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民族之灵魂、华夏之气节入手,凝魂健身,依托丰富的家校、社区资源,创设学生主动发展日和阳光活动的个性舞台,魂舞太极,多项并举,培养学生的兴趣,锻造瑞苑特有的体锻文化之魂,促使每一个学生积极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协调性,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

“开始只是新奇,但后来是真的喜欢上了太极拳。每天和同学打一下太极,可以陶冶情操。有时候作业写完了,打一套太极拳放松下,顿觉心旷神怡。”一位参与太极拳兴趣小组的同学颇有心得地说。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们发现,影响成绩的情况并不存在,反倒是学习太极拳之后,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更加集中了。”黄振鸿告诉记者,除了学习成绩普遍提升外,师生的体质也有明显的改善,“相比以前,流感高发期请假的师生少了许多”。

你看,太极正在无声无息地影响着我们的学生,真是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既让学生深入体验中华传统文化,又培养了他们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还起到了励志修体的作用。

2.艺术课程

(1)声乐

沁园小学学校本着以美育人的办学宗旨,在2013年9月开发了少儿声乐课程,将少儿声乐课程融入音乐课堂,与国家音乐课程进行整合,每年在一年级新生中成立合唱社团,将合唱教学普及进课堂,形成梯队建设,定期开展少儿声乐汇报演出,着意培养孩子在团队中善于倾听、懂得合作、勇于承担、乐于奉献的精神。

全体音乐老师在集团教科研训中心带领下,每学期开发少儿声乐校本教材,目前共研发9册少儿声乐试用教材,其中7册作为特色课程向全区推广。沁园教育集团成立后,少儿声乐课程作为特色课程在集团内全面推行,成为江苏省第一所将少儿声乐课程融入国家音乐课程并实践的集团小学。集团总校组建各年级合唱社团进行梯队的提升训练,芦庄二小新组建一年级合唱预备团,广瑞小学、靖海小学校合唱社团已形成,集团合唱社团本学期总人数达480人。同时,“石榴花”声乐社团被评为原南长区优秀学生社团。

为了提升教师合唱理念、声乐演唱水平和指挥能力,在各自的学校发挥自己的长处,2018年9月组建了沁园教育集团女教工合唱团。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合唱让集团老师通过艺术走向融合,走向文化认同。

学校还定期聘请在市区少年宫、教研室的声乐专家来校指导,多渠道、多形式地组织音乐教师外出开展师资培训,不断提高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

六年多来的课程建设中,学校通过宣传、校园建设、汇报活动、各类教育活动渗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接触音乐、学习音乐的平台,扩大学生音乐视野,充分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提高他们的音乐能力和音乐修养。与此同时,少儿声乐课程也极大地丰富了师生在校园的艺术文化生活,营造了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初步实现了学校课程的创新,凸显出课程的特色效果。

六年的时间,沁园集团“榴花红”合唱社团的孩子们和少儿声乐课程一起历练,一起成长,一起徜徉在音乐的海洋里,编织着幸福和梦想六年里,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以超强的毅力、执着的精神,登上了全国儿第八届儿童合唱节、无锡市城市运动会开幕式、无锡市海归高层次人才音乐会,获得市区百灵鸟合唱金奖,用天籁般的歌声震撼台下的观众和评委,成为锡城合唱界最耀眼的励美修仪的星星。

(2)版画

沁园小学基于以下四方面认识:1. 师资强大。学校拥有一支全区综合素养最高的美术教师团队,他们在美术教学上有钻研精神,同时在美术专业上,有较强的专业基本功,几次与老师沟通,他们觉得将美术学科特色定位在版画上,非常合适。2. 美术特色。作为无锡市艺术特色学校,想要把美术学科做强做大,得到社会各界人士和家长认同,需要有一个项目带动学科建设。3. 地域文化。我校位于南长区古运河畔,南长街、清名桥、独特的江南文化街区,能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和历史,儿童版画将美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为一体。4. 学生喜欢。儿童版画集绘画、手工制作于一体,对儿童动手动脑及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其它课业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其灵活的构图、淳朴的用色与稚趣十足的美感深得学生喜欢。通过版画的学习,可以提高儿童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勤动脑、巧动手的习惯。

基于上述原因,在“有意思”“有趣味”的基础上,学校于2012年9月开发设计儿童版画课程,由教科室牵头,成立了美术组和部分班主任组成的课程开发组,聘请市教育科学院周正强老师为课程开发顾问,每一位美术教师都参与课程研究。多年来,学校从孩子们的生活入手,以南长街、古运河为切入点,将课程主题定为“印象南长”。孩子们通过南长采风,走古街,看古塔,摸古石,画画、做做、刻刻、印印,尽情表现他们印象中的南长街、古运河,并用手中的画笔、刻刀,表达出对家乡历史文化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校从社团引领,到课堂普及,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去创作、去表达,纸版画、KT板画、木版画等一系列的艺术创作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发了热爱家乡之情。

学校的版画长廊让老师、学生驻足欣赏,版画俨然成了学校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版画课程每一年都举行成果汇报,推进课程的优质发展:学校承办了“无锡市中小学美术版画教学研讨会”;作版画经验交流;在历史名街南长街承办“印象南长”儿童版画展;以“印象南长”为主题,开展“桥上桥下”“窗里窗外”等版画文化研究,对南长街文化进行深化、细化……这些无不都在呈现“印象南长”版画文化研究的成果。

目前,以“童心刻印”为主题的校本教材已编印3册,分初级、中级、高级。学校把儿童版画课程与美术课程相整合,每学期在开学后的第二个月上6——7课时的儿童版画课程。沁园集团成立后,儿童版画课程迅速在各成员校推广,三所成员校从成立版画社团起步,逐渐推广到课堂教学。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儿童版画已经成为沁园集团美术学科的特色,影响力和知名度得到了彰显。它丰富了集团艺术教育的内涵,积淀了丰厚的办学底蕴,提升了集团的办学形象。集团正逐步形成以美育人的办学风格,学生也向着励谨修心迈进……

(3)风筝

因为我们遵循“在活动中使社员积极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积极进行探索及跨学科追求,丰富愉快学习的情感体验,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健康快乐成长”的励趣修情精神,所以学校将风筝融化为每一个老师和每一个学生的特色,历年来多次在国际、国家、省市各类比赛中取得了各项优异成绩,“红领巾风筝俱乐部”被评为“全国优秀红领巾小社团”、“江苏省少先队文化品牌”、“无锡市中小学优秀学生社团、先进学生集体”。

学校精心编写了校本教材《风筝》,包括五个单元(风筝的历史、风筝的分类、风筝的制作、风筝的放飞、风筝趣谈)和一个单元“学校风筝活动集锦”。

我们以鸢为媒,寓情于鸢,从风筝的内涵和外延入手,重视风筝文化的阵地建设,让每个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鸢韵鸢趣的熏陶;将风筝与艺术巧妙融合,构成生动形象、底蕴深厚的风筝文化基调;丰富风筝室、风筝特色广播、风筝角、风筝网站、风筝校园艺术节等多种风筝文化内涵与艺术宣传形式,使校园处处含蕴文化气息。学生在风筝历史、风筝文化的熏染中形成爱美的追求、审美的情趣、健美的人格;在风筝设计、风筝制作的过程中激扬灵动的创意、坚韧的品行、创造的激情;在风筝放飞、风筝情缘的欢歌中培养高瞻的视野、博大的胸怀、向上的力量,达到了励趣修情的效果。

3.公民教育课程

(1)少年警校

“少年警校”这一特色课程的开设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少年儿童传承红色基因,增强组织纪律观念、规则意识、团队意识,培养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学校紧密结合了校情、生情,与市、区公安局合作,致力实现“以警育德、以警促智、以警健体、以警创美”的教育梦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塑造学生向上向善向美的情怀。

 开展“少年警校”活动以体验教育为基本形式,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中(“萌娃学警”队列训练、《道路交通安全知识》讲座、消防安全演练、国防教育、交警手语、少年擒敌拳和少年战术的演练等),引导少年儿童“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增强动手能力、自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使他们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少年警校挂牌成立后,将在原有警校共建的基础上,丰富内涵,拓展外延,整合多方资源,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为萌警们提供一个锤炼品格、展现自我、实现梦想的舞台。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警校的成立进一步提升了萌警们的安全意识、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小手牵大手,多方协作,共铸励身修德的好萌警。

(2)“小脚丫”导游团社会实践课程

沁小的“小脚丫”导游团成立至今已15年,立足学生,依托活动,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塑造,提高德育活动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以活动课程的形式进一步丰富主题活动内涵,铸就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无锡市旅游局还特地为“小脚丫”导游颁发了小导游证,还获得“全国优秀红领巾社团”的殊荣。

如今,“小脚丫”从一开始的20多人发展成人人都是小导游,倡导人人参与,人人有收获,人人得到提高。除了20多名的校级导游团骨干成员外,每个班级也是一个导游团体并且拥有自己的导游领队。“小脚丫”导游团的20多名骨干成员由1名团长、2名助手及十多名导游组成。团长任期为2~3年,作为骨干中的核心人物,换届时的竞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参与竞选的人员除了要满足形象佳、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强这些基本条件外,还要经过推选、竞选、发表竞选演说、投票、审核确定这重重关卡。

十多年来,太湖之滨水浒城、名胜古迹锡惠公园、无锡博物院,“小脚丫”们驻足寻访,欣赏美丽的江南风景,感受深厚的吴文化,体验无锡日新月异的变化。古运河畔、名人故居、千年南禅寺都是“小脚丫”们活动基地,他们在此立志:好好学习、好好劳动,热爱家乡,长大为祖国建设作贡献。

在无锡市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精彩纷呈的体验活动,多次参加“相约沁园”国际交流活动,他们曾精彩亮相无锡“城市游”启动仪式、阳山桃花节等。“小脚丫”还与市领导交流无锡旅游的发展,向各方宾朋介绍无锡的旅游特色,为城市文化活动增添亮点。

激励文化育人

             ——沁园小学特色文化建设

我校以“用设计发展学校”为文化发展规划,以“激励每个人的充分发展”为办学目标,不断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加强文化建设。现已形成了“激励文化育人”为主题的特色文化。在主题背景下,我们以“勤谨”为校风,以“赏识激励、乐研善教”为教风,以“勤学敏行、创新致远”为学风,以开发《少儿声乐课程》《少儿版画课程》《基于童年游戏项目的STEAM课程》为载体,确定了“励志.修身”课程文化的建构为长远文化发展目标。

一、用设计发展学校的内涵

用设计发展学校是一个很普通的命题,但是背后折射的是沁园小学全体老师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不断提升的创新能力。怎样才能创新呢?我们的认识是:守正出新。何谓“正”:第一,要按教育的规律办事,只要是符合教育本真的大道,“虽千万人,吾往矣!”第二,要发扬学校独有的传统:沁园小学办学30年,在社会上有较高的声誉,靠的是优质的教育质量。何谓“新”,不是指“革命”“变革”而是指“改革”“改良”甚至“微创新”。何谓“微创新”,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常规工作常做常新”。教育是今天的人去培养明天的人,校长和全体老师必须要有明天社会是什么样子的一种设想和感觉。这种设想,这种感觉就是设计。

在沁园工作了几年,对自己的职责越来越清晰,那就是在学校里努力创设小环境,放大正能量,不断地演绎体现正确价值观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模式。这种创设,这种演绎,就是设计。

对我们来说,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对学校来说,教学永远是第一位的,对教师来说,上课永远是第一位的,所以,教师的课是不能随意调的,学生的欢迎程度及家长的认可程度是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基于此,我们精简行政例会,把质量分析会开成集体备课研讨会,精心设计教师会议(无设计,不开会):尊重并敬畏教师会议的价值,与教育教研关系不大的会议不开;精心挑选在教师会议上发言的老师,教师会上发言人的讲话稿,校长要把关,我们我而非是要发言的老师,珍惜发言的机会,讲真实的话,讲有教育分量的话。在2019年,我们重点设计教师会议:让教师会议富有人文内涵;让教师会议闪耀着民主的光辉;以务实的精神解决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小而实的问题,我们认识到:人管人,管不住人;制度管人,管住人;机制管人,管活人;文化管人,塑造人。

用设计发展学校只是一个理念,理念如果没有载体,如果不能落地,那就是一句空话,用设计发展学校的理念最终的落实需要途径。

二、用设计发展学校的途径

(一)设计学校精神文化,建构现代学校价值系统

设计学校文化,其实就是设计师生的共同愿景和价值观,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对学校的管理和领导,首先是思想的引领,其次才是行政管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沁园小学办学27年,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和教育特色,它是沁小的师生在成长和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许多好的传统值得继承和发展。我们完全有必要及时地梳理和提炼,让这些具有学校特质的物质和精神元素,深入学校的方方面面,让它在工作细节中体现,在学校发展中闪现光芒。

1、办学文化:

办学特色:激励教育

办学目标:办有特质的学校,育有潜能的学生。

办学理念:以激励育激励,做最好的自己。

没有特色,就没有优势;没有特色,就没有发展前途。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所谓学校特色就是“办学主体刻意追求逐步实现的学校工作某一方面特别优于其他方面、也特别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稳定的品质”,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一种办学风格和文化传统,即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优质、稳定的教育特征,也是教育者发挥自身优势,追求优异目标之过程与结果。

围绕“激励教育”课题,学校开展了十七年的研究,激励教育的理念早已深入师生心中,浸润校园的每个角落,“激励”成为了学校文化的核心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以激励育激励,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教师自觉运用激励教育激励学生,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激发自我,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同时它告诉我们,时时要注意激励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发现他们的亮点,给他们舞台,助推他们的成长。这样充满激励氛围的学校,才是我们学校的理想特质,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一批素质优良、具有潜质的学生。

2、管理文化:

管理文化:垂范、授权、激励、沟通。

垂范,就是垂示范例,树立典范。意思是身教重于言教。古人云:“其身正,虽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人们所以习惯于“群众看中层,中层看领导”,就是因为广大教师懂得并认可“身教重于言教”这一真理。

授权,授权是组织运作的关键,它是以人为对象,将完成某项工作所必须的权力授给部属人员。即领导将处理用人、用钱、做事、交涉、协调等决策权移转给部属,不只授予权力,且还托付完成该项工作的必要责任和信任。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效率。针对效率的提高,近一百多年的管理研究与实践,可归纳出管理的两大原则:专门化与人性化。授权是管理的基础,是激发部属的催化剂,是提高干部能力的途径,是增强应变的需要。

激励,就是相信每个管理者有能力做好工作,并在激励中获得能力的增长,激励就是相信教师,并在激励中让教师获得更大的发展。

沟通,沟通对于学校管理所具有的功能包括:信息传递、情感交流、控制功能。包括与教师家长沟通,与社会各界沟通,与学生沟通。沟通有效才能形成合力,共同为学校发展的理想而奋斗。“校长要做一个出色的社会活动家。”“活动”的主要工作是“沟通”。

3、师生文化:

党员文化:引领、正气、奉献

教师文化:美丽、魅力、幸福

学生文化:美、学、玩、做

学校主流文化:公平、简单、关爱

学校工作文化:见了就做,做了就了。

“了”字充满智慧。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不了了之要不得。这就是说,学校每个老师都要有主人翁意识,有责任担当意识。学校的事,见了就做,默默无闻,讲求奉献;遇到问题和困难,能迎难而上,不谈条件,不推诿扯皮,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学校主流氛围,坚决以实际工作为准绳,用成绩说话,不偏不倚。作为校长首先要以身垂范,考查一位干部、一位教师,看业绩、看工作态度、不听小报告,不听空穴来风的议论,始终把办学作为第一大事,学生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永远站在学校发展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只有这样学校才能正气抬头,学校中每个人都把主要精力放在教育教学上,放在学校、学生、自我发展上。

4、行政、教师、学生形象

学校行政形象:真心诚意、近礼亲仁;厚德载物、雅量容人;大智若愚、博学笃学。

学校教师形象:知识渊博、虚怀若谷;温文尔雅、严慈相济;爱岗敬业、爱生如子

学校学生形象: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举止大方、谈吐文明

二、设计学校行为文化:为现代学校发展提供发展保障

学校行为,是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学校行为的设计是学校管理理念和实践的创新。它将学校管理的内涵提升到文化的境界,并以文化的尺度衡量学校管理的最终呈现方式。和企业管理一样,学校管理面对的是“人群”,要提高管理的效益,改善并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激发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需要以人为本。学校行为文化的设计,首先是要转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理念,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再通过他们去改变学生的理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影响学生家长乃至社区改变。学校的发展,关键在教师的发展。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改变师生的生命状态。其效果的呈现方式应该是师生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学生的精神状态、文明举止、行为习惯等,要使沁园的师生在文明礼仪、学习方式、合作互助、发展成长中印上沁园的独特痕迹。

(一)管理行为:行政管理、班级管理。

1、行政管理。

学校管理的有效性是指利用管理的决策,组织,协调等职能优化管理活动过程,合理配置办学活动过程中各种资源要素,激发管理活动,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从而通过“有效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学校的管理目标,因此,衡量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实质上就是考察学校的管理目标实现和进度。当前制约学校有效性管理的因素主要有两类:第一、管理理念陈旧,目前,随着学校教育规模扩展,结构调整优化,以及体制改革目标的基本实现,学校教育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原有的管理理念已不适应新的形势,而新形势下学校管理理念还处于萌芽、探索阶段,因此,原有的教育管理理念必然严重影响学校管理的有效性。第二,管理职责不明确,尽管学校管理的组织结构已相当完整,但是各级之间权限,职责划分有时并不十分明确清晰。

要解决这些问题,学校采取了一定的措施,首先,创新管理理念,理念的创新,意味着校领导敢于否定“旧我”,摆脱旧的,传统的管理模式,树立自觉创新意识。

一是理念新: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也就是尊重人才,知人善用,强化引导,激励措施,强化控制等;确立民主管理思想,管理者要海纳百川,重视“参与式”领导,重视倾听广大教职工的意见;从传统的“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下而上”,倡导知识管理思想,知识是信息加工的产物,知识管理手段与方法相比之信息管理更加先进与完善。沁园小学根据一校两区的管理模式,确定了层级管理与项目式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在项目式管理中,推进工作菜单式的流程管理。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各部门统领合作的效能。

其次,创新组织管理机制,摆脱以“管理本位”为主导的旧模式,强化组织结构的服务意识和服务功能,建立完善的竞争机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形成精简、精干、高效、廉洁奉公的管理干部队伍。

最后,改革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引入信息化管理方式。通过校园网等信息平台,及时获取、加工、传递学校管理、活动等信息。随着管理信息内容的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构建信息查询、交流、共享的数字化平台。

2、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当前班级管理的现实问题主要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过于专断和班级制度缺少活力、民主管理程度低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新机制,在班级管理中,只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班集体学习共同体,以学生的发展是班级管理的核心,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强调共同体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发扬学生在班级自我管理中的主人翁精神。

(二)课程行为:建立属于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

理念也好,价值追求也好,最终体现在师生行为的变化上,而这些都指向了全校教育活动的核心——课程。我们着力探索、建设属于沁园的校本课程体系,初步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文化。我们的建设思路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课程特色化、学生活动课程化。

1、对国家课程二度开发,构建校本课程。先抓美术、音乐,立志在三年内建设系统的小学版画课程,立志在六年内建设系统的小学声乐课程。为什么是三年、六年,而不是一年。因为开发建设课程是一个慢的过程,需要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整,在三年、六年里通过开发课程,引领学生成长,培养师资,积淀学校文化,创出学校特色。说到底,我们的目的不是出几本校本教材,而是通过建设课程来培育学生和老师。我们认识到:师资永远是开发课程的第一生产力。我们在开发课程的师资培养上,注重个性化设计。我们把美术学科组长送到无锡市名师华斌工作室委托培养,我们将音乐学科青年教师采用传统拜师学艺的方式,请少年宫资深声乐老师做关门弟子。

2、创特色课程,丰富学生校园生活。

①入学课程:我们的入学课程从认识学校、认识老师、在校礼仪、学习生活习惯、开笔礼仪等几个方面来做。

②选修课程。建立校级、年级、班级三级社团网络体系,在师资层面形成学校专业教师、学校外聘教师、家长志愿者、班主任等四级网络。在课程设计方面,形成教师自主开发、学生兴趣导向、专业特长培养等三大种类。选修课程遵循“三定一选择一成果”的思路,即定时间、定内容、定教师,学生自由选择,用各种方式展示选修课程每学期的一汇报。目前学校有87种选修课程,设计艺术、综合实践、生活等八大块面。

③活动课程。开发、建设、丰富“沁园十节”,形成校本节日课程体系。目前的十节是:榴花红艺术节、健康体育节、科技创新节、阅读文化节、安全文化月、校树周、感恩毕业礼、新年畅想日、光荣入队礼、双语文化节。

(三)课堂行为:激励教育视野下的“大问题设计下的教学结构优化”

学校行为设计,最难的是课堂。如何使课堂成为生命化的课堂,是学校行为设计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激励教育”理念引导下的课堂教学应当是一种师生的“生命场”。理想的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体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命体彼此分享阅历、情感、观念和价值取向。在这个“生命场”里,蕴含着人的生命素质、生命质量、生命境界等持续不断生成的能量,这是一个渐进的生命体相互作用和相互推进的、彰显生命光彩的过程。

我们提出,在课堂上推行“大问题设计下的教学结构优化”课题研究,即在语文、数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整体推进自学讨论式课堂教学方法,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优化课堂结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与探究,把课堂的有限时间尽量地留给学生学习新知与巩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真正做到减负提质。主要以“导→学→练”为主要教学环节,“导”:结合不同年级学生年龄特征,用巧妙的方式提示教学目标,并用恰当的方式交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知道该学些什么,怎么学,用多长时间学,应达到什么要求,如何反馈、检测等。“学”:学生独立学习,教师巡视并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自学效果反馈、交流,教师更正并指导学生运用。“练”:就是强调“当堂训练”,主要是指确保学生每节课有10分钟独立完成课堂作业训练的时间。这种教学模式重在学生能力、品质、行为习惯的培养,重视师生的共同发展。

 

结语

其实,所谓“用设计发展学校”,就是一种主动、自觉发展的理念。沁园小学如果按照现在的模式发展,也能生存;但是,作为校长应有的良心和责任,是使这所学校发展得更好。

校长发展学校,不等、不靠、不要,用主动、自觉、积极的态势来赢得空间、人力、财力的支持。这是一种姿态。校长发展学校,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担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校长发展学校,首先发展的是教师。唯有发展教师,才能发展学校。校长发展教师,首先是思想的引领、精神的引领,所以,校长应该勤于学习,始终以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应对所有的事务。

相信,设计将改变学校,设计将发展学校,设计能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文而化之  培植魅力校园

-----芦庄第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掠影

《周易》有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古人讲人文和天文并立,强调人文精神对人生命和生活的作用,及“化成天下”,而这就是指“以文化人”。对于校园,亦是如此。陶行知先生用一个精辟的说明:“鄙人谓教育能造文化,则能造人;能造人,则能造国家。”营造和谐、充满魅力的校园文化,并充分发挥其强大的育人功能,是芦庄第二小学一以贯之的办学策略。

一、彰显校园文化的“精气神”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是育人的重要途径。为此,芦庄第二小学充分挖掘潜力,广泛运用教育资源,彰显出校园文化的“精气神”。

1、找准“切入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队)会。

根据新时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目前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学校依托“蒲公英少年成长营”创设了三大主题班(队)会:养成教育(主题有: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做一个有责任的人、做一个自律的人、我心中的偶像、自信与成功等);感恩教育(主题有:感谢父母、感谢老师、关爱、名人激励我成长等);心理辅导(主题有:悦纳青春---青春期教育;做生活的强者、心理调适——相信自己、如何正确对待失意等)。有时还邀请家长参加,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如三年级的联合主题队会—我十岁了;父母和子女相拥而泣,辅导员和老师也留下了感动的眼泪,并响起了阵阵掌声。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已成为我校德育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得到了家长、社会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

2、找准“落脚点”,国旗下的讲话,庄严的正面教育。

我校坚持每周一的升旗制度,充分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如爱国主义教育、前途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文明礼貌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等等。话语虽不多,但非常注重实效,在庄严的国旗下,严肃的氛围中,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国旗下的讲话已成为我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高效的渠道。

3、优化“支撑点”,发挥媒体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我们充分利用好广播、橱窗、黑板报等校园文化设施,充分发挥其宣传作用,努力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学校广播室每天中午12:00广播,广播20分钟,由各班级轮流组织播音。除了宣传学校好人好事、扶正贬邪外还播放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音乐,大大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橱窗、黑板报也成为学校专题教育的宣传窗口,学校和社会的重大事件、评论及学生对专题教育的体会都能够在校内橱窗和黑板报中得到直接的体现,有力地配合了学校工作,提高了教育实效。

4、找准“兴奋点”,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搭建个性发展平台。

我们充分广泛地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为全面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搭建起一个又一个发展平台。如“参观金星派出所”、“萌警风采展”、“珍爱生命,拒绝毒品”、“拒绝危险进校园”、“节约从我做起”、“做六好小学生”等专题活动,既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又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祖国在我心中征文比赛”、“国庆诗会”、“手抄报比赛”、“书画大赛”、“六一游园活动”等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表现舞台,展现了学生的个性特长;“消防应急演练”、“地震应急演练”等实践活动,让师生了解并学会面对突发事件紧急自救的知识,大大增强了师生的安全意识。

通过广泛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进一步净化了校园文化,抵制了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抑制了低级、庸俗的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了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也推动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二、筑牢习惯养成的“压舱石”

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是德育工作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德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反映学校德育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我们突出抓了两个方面:

首先是完善“他律”,倡导“自律”。

通过《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实施及校规、班规的制订与实施,使学生熟知并达到学校生活中具体的行为要求;建立良好的奖惩与激励机制并及时分析总结学生品德行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在班级中创设产生良好行为的情境,形成健康的舆论,杜绝不良行为的发生,形成“他律”。有了严格的他律,还要辅之以受教育者的内心自律。因为一个良好言行习惯的养成通常都需要经过自觉地练习和实践才能定型。我们鼓励并提倡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通过树立榜样,创设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懂得人要做自己言行习惯的主人而不是奴隶。良好的言行习惯形成的过程是一个人将外在的要求内化为自身需要的过程。

其次是扎实抓好生活细节,促进养成教育。

在师生中广泛倡导“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等古训和格言,提倡“寓卓越于平凡,寓成功于细节”等理念,及时运用表扬与批评、肯定与否定等集体舆论手段,并与家庭教育达成共识,让学生真正“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经过不懈努力,我校全体师生讲学习、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已蔚然成风,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人人是芦二形象,个个是芦二环境的保护者”的局面已经形成。

三、创建优美环境的“同心圆”

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硬件”,没有完备的“硬件”系统,校园文化就得不到健康的发展。为了优化育人环境,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从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学校历史、发展规划、师生规范等方面综合考虑,形成特色鲜明、统一和谐的校园形象。

1、加大经费投入,科学规划校园整体布局。

我们以优化育人环境为重点,以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为突破口,以创建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为发展目标,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对校园进行了布局调整,教学区、运动区已完全分开,新建了特色鲜明、寓意深远的学校大门和报告厅;美化绿化了整个校园,使学校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美丽幽雅。

2、重视人文建设,提高校园文化品位。

“处处是教育之地”,是我们力求让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体现出学校文化特有底蕴的校园建设原则。走近校门,电子屏上循环播放着应时应生的谚语和名言,激励着师生拼搏进取;进入校园,教育家陶行知的半身像欢迎每一位师生, “学会做人 学会学习  学会创造”的校风,庄重、醒目,催人奋进的;文化长廊中的《小学生守则》、《八礼四仪》时刻提醒着学生;“萌警走进新时代”学生作品展,展示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成果。润物细无声,墙壁会说话,花草也赋诗,设施能启智,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为知识的载体。通过精心设计,把教育目的和科学文化知识,融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3、人人参与,构建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

教室是学生在校园里感情最深、影响、最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对他们潜移默化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育人环境,也为了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才华,挖掘潜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在校园整体规划的同时,学校还创造性的让全校学生共同参与年级、班级文化建设。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的班级环境,凸现出班级特色和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教室的墙壁变成了学生学习创造的天地。走进教室如同走进了知识的海洋,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栏目。一扇扇别具特色、富有新意的班门脱颖而出;彰显个性的班风折射出班级特色;室内的环境设计别有新意:名人画像、名言格言、学生书画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社会一角”使学生对社会多一份关注、多一份了解、更多一份责任;“学习园地”展示了学生各类优秀作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知识的魅力;“心里话”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拉进了师生间的距离;“班级之星”带动了全班,坚定了信心,每一颗“星星”都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骄傲的告诉同学和老师:我能行,我最行;“父母的叮咛”让孩子们读懂了父母的融融爱意、良苦用心,知道“可怜天下父母心”;“巧手慧心”展示学生的个性、才华。经过一年的实践和不断完善,班级文化建设又成为了我校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的充分肯定。

四、学习楷模凝聚师生“战斗力”

榜样的主要功能在于示范和激励,激励是第一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边榜样的作用必然更大。我们非常重视挖掘师生中的积极因素,树立榜样,大力宣传,让榜样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力量。如在文化橱窗中开辟专栏展示“教师风采”;对在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以及荣获各种荣誉的教职工、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劳动积极分子,及时通过光荣榜的形式进行公开表扬,并在每学期开学典礼上公开表彰;各年级,各班也成立了“进步之星”、“星光灿烂”等宣传栏,及时表扬在年级、班上有进步的学生。这样,既让受表彰的师生拥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又让他们感觉到肩上的责任,同时更为学生树立起可学、可追赶的榜样,让师生明白榜样就在身边,让榜样成为鞭策自己和激励他人的力量,让学生更加信任和热爱自己的老师和校园。

天道酬勤,付出必有收获。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我们最深的体会是: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全体师生的素养,缔造和谐校园,能带动和促进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飞速发展,取得优异的成绩,创造出一个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优质校园。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以为梁溪教育争光添彩为目标,激励自己,要求自己,总结经验,克服困难,一如既往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文明和谐的校园,使这枝精神文明之花越开越红,越开越艳。

文化引领  丰实内涵  细节之中绎精彩

一、校园环境缤纷多彩、情味浓郁。

学校硬件设施建设与时俱进,正实现着信息传递网络化、办公档案无纸化、教学资源共享化、图片信息电子化、网络运用安全化,极大程度地满足着全校师生日常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并进一步追求教育装备效能的最优化与最大化,校园文化品位与内涵的深层提升。学校的教学区、活动区、休闲区布局更趋合理,功能发挥更趋充分,处处追求一份精致的校园文化韵味。漫步美丽校园,花园一角“弘志”校训镌刻有力,门厅理念、校徽墙熠熠闪光,“队员之家”、“心情书吧”、“手工坊”等专室文化精彩纷呈,“鸢飞•极舞•情趣”——“情志教育”特色文化长廊生机勃勃,运动场地简笔图案活力四射,教学楼江南诗韵展板、专室楼励志榜样展板情致盎然,班队精神、心语天空、领巾飞扬、绿色专列、开心书架等组构而成的班级文化意境深远……这一切正应是办学理念“耕耘幸福每一天”的显性诠释,这一切理当呼应着我们每天的幸福追求:每一位学生在每一位教师满是爱的引领下,微笑着做学生,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活动,快乐地长大;每一位教师在每一位同学亲近的敬意中,微笑着做老师,快乐地执教,快乐地历练,快乐地成熟。教师、学生,沐浴集体之温暖,品悟学习之快乐,激扬健康之个性,绽放自信之微笑,每一天都以赏识的目光发现美好,每一天都以感恩的心绪收获成长,在感悟幸福、创造幸福、品味幸福、分享幸福中收获智慧的充盈,达成人格的臻善。

二、教学氛围充盈素养、思维激荡

全校教师积极主动地深度学习、课堂转型,逐步迈入思维课堂,在重锤响鼓之中呈现出质态效能。教学常规“六认真”的落实状况与各学科教学的质量监控、调研分析、反馈自审、跟踪改进等实在的举措密切相连,结合课题研究,通过同课异构、深度反思、思维碰撞等多种途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更好地适应学生发展需求。尤其在有效设计、有效讲练、有效作业上下实在功夫,把“431”方案(40分钟课堂,30分钟讲授,10分钟练习)严格落实到每一节课;每日常态化的课后辅导把学困生的点对点帮困和跟踪调查研究落实到每一天,切实督促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学凸显“有效”本质。教师们善于明得失、悉优劣,明方向、知进退,在“备课—磨课—研课—上课—听课—评课”的一体化培训中扎实锤炼基本功,锻炼课堂教学掌控能力和即时评价能力,大力提升着教师课堂教学的综合素养;学生应积极主动地悦纳老师的倾心引领,全心沉浸入课堂,在思考、发言、练习中赢得全面深度的成长,积极助推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特色文化快乐体验、激扬个性。

学校继续强化周五主动发展日社团活动的校本课程开发,使各社团活动进一步课程化、规范化。与此同时,深入推广新开设的儿童版画社团,并将已有的国学、声乐社团与集团相融合,形成集团统一特色;基于集团2019年重点建设项目“基于童年游戏项目下steam课程开发研究”,学校把“鸢飞极舞”这一特色文化同集团steam课程研究进行统整,改变原先单一的太极操演练和风筝绘画、放飞等形式,通过各学科跨界整合,赋予这一特色文化鲜活的生命力,以此带动全校师生通过课程、社团、游戏等载体真正活动起来。结合“同心圆成长坊”德育特色项目,有效落实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及生命教育。清明节前,组织党、团员老师、六年级师生走进革命烈士陵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四月走出校园,拥抱春天,组织开展“童心飞扬,从春天开始”社会实践活动;端午节前夕,五年级师生走进梁溪区特殊教育学校,和这里的孩子开展“小小粽儿,浓浓情”联谊活动。另外,还与集团成员校芦庄二小的蒲公英少年警校、沁园小学的小脚丫导游团、靖海小学“历美阳光营”联合开展德育特色活动,先后走进金星派出所、无锡博物院等处。在“童心飞扬”校园文化节活动,全校学生分别参加了童心里的诗篇的征集、“传承爱国精神、争做‘三有’新人”主题教育征文、“一带一路”中国梦,“同心圆”里童年梦“童心飞扬庆六一”活动等,并在活动中体验、收获、成长着。

回眸过往,我们聚焦特色,关注内涵,传承创新,努力办学生喜爱学校;我们聚焦课堂,关注兴趣,提升质量,努力办家长满意学校;我们聚焦过程,关注品位,追求精致,努力创社会美誉学校。展望未来,我们自审文化项目建设中尚存在的不足与缺憾,我们将进一步丰实内涵,力求在细节中演绎精彩;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在耕耘中体验幸福,在幸福中倾力耕耘。

小创客显大创意  小工匠筑大梦想

——无锡市靖海小学“创客教育”特色文化

    “创客”一词的英文单词是“Maker”,是指不以赢利为目标,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中央电视台曾经播放过一首公益歌曲《我创故我在》,有一句歌词是这样的:“做个创客让自己骄傲,疯狂的想法没什么可怕,造点什么让世界看到。”旨在唤醒人们创造的激情,激发创造的欲望,用创造改变生活,改变世界。

    在“创客”一词还没有流行之前,靖海小学就曾打造信息技术特色,构建网络E校园;普及科技教育,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创作欲望。学校曾在学生电脑制作、科技创作小发明等项目中进行探索与尝试。近年来,学生共有200多人次在各级电脑制作比赛中获奖,近200人次申请专利作品,其中62件获国家专利,学生近100次人获区科技创新小能手,教师25人次获优秀科技辅导员。

    创客需要工匠态度。所谓工匠态度,就是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致精细,执着专一。学校以“蓝海千幻 童创未来”为育人目标,努力培养学生具有工匠态度、精神、创新意识、动手实践能力;以信息技术的融合为支撑;以“做中学”“玩中学”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创造性的手脑并用的“劳动”。2017年学校获评梁溪区创客教育基地学校,我们以此为契机,着力创客教育项目推进,探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途径。

    1.融于环境,构建无处不在的创客环境

    创客环境是实施创客教育的基础条件。为了让学生有属于自己的创意工作空间,学校专门建设了童创中心。在这里,孩子们可以探索、交流自己的想法,创造、反思、改进自己的作品。当然,除了童创园以外,校园的许多角落,都有学生精彩的创意,闪耀着学生智慧的光芒。学校打造的童创中心分为四个区域,即教学活动区、操作加工区、分享讨论区、作品展示区等多功能的综合创客空间。

教学活动区。用于完成创客基础知识教学,创客基础知识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编程、硬件、结构、工具等,主要的教学包括电子创客、3D 打印、机器人、Mbot小车等,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具备基础的知识与技能,让他们具备完成设计、制作自己的作品的能力。

    操作加工区。这里提供制作作品所需要的各类材料,以及对材料进行加工的工具,学生就是在这儿将想法变成现实,将创意转化为作品。

    分享讨论区。用于成员研究讨论、问题求助、经验成果分享等各种信息资源交流讨论,如召集小组成员、完善作品创意设计、确定硬件型号、小组分工等事项,同时小组也可在该区寻求帮助、分享经验等。

    作品展示区。用于展示学生创客作品,主要陈列自主创作的小作品,也陈列一些经典展品,用于开扩学生眼界,启发学生创新灵感,学生可以在此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讲解各自的作品。

2. 融于课程,再构手脑并用的创客课程。

    运用创客理念,再构课程结构,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为了更好地实施创客教育,我校组织创客教师按照“整体架构、分步实施”的要求自主研发创客教育课程。

    第一阶段,编制入门课程,注重基础课程的开发。在区教育局领导的支持下,在南师大专家的引领下,学校以“创客教育基地”的建设为契机,参与编写“Mbot小车”为主的创客入门课程。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为目的,充分利用传感器、互联网,从积木化的教学、游戏化的过程、数字化的实验、个性化的作业和整合化的展示等五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第二阶段,创新基础课程,侧重课堂形式的研发。Mbot小车刚引进机器人学习的课堂,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研习了相关理论之后,我们选择了两两配对的学习模式,要求学生每两周合作完成一项机器人小任务,并在课堂上进行成果展示。同时我们利用游戏冲关的方式激发队员的学习动机,课程任务设置为基础关卡和强力关卡。队员完成基础关卡的活动可以得到保底分数,完成强力关卡可以得到附加分数。任务的设置和相应的奖励机制让队员们保持着高昂的学习积极性。整个配对学习的过程,创客队员分工明确、团结协作、气氛融洽。另外,队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第三阶段,创意训练课程,着力综合课程的研发。“机器人搭建与编程”把手工制作与硬件编程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意与创造相结合的能力发展。“创意电子积木”课程,把一些好玩的创客项目引进课堂,如电路等等,让学生设计特色化、个性化的作品,让创意变成现实。2018年暑假陈慧的作品获省创新竞赛高年级组二等奖。

    3. 融于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创客活动。

    学校开展各类创客活动,让孩子们迸发创造的活力,让他们拥有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专注、精致专一的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助力“中国智造”,实现少年梦、中国梦。学校积极开展创客活动,精心呵护这一新兴事物的成长。我们建立了多元化、多样化的活动体系。

    (1)以科技节为契机,举办校园创客作品展示活动。围绕创新、创意能创造的目标,以固定展板和动态视频展示两种方式呈现学生的创客作品。

    (2)以对外展示为机遇,提升学生展示能力。凡我校承办各类活动活动或来我校参观,各级领导检查工作,童创园都成为首选之地。

    (3)以参加各类竞赛为平台,整体提升竞赛水平。例如,无锡市计算机表演赛,无锡市青少年机器竞赛等活动,我校选手都积极参赛,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4)以媒体渠道为载体,分享创客成果。借助学校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我校经常将与创客教育相关的课程、活动剪影、创客作品等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分享到儿童的创客成果。《江南晚报》也专题报道了学校创客特色活动。

    4. 融于教学,拓展多种多样的创客形式。

    创客教育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学习方式。创客理念对传统教育而言,是一种颠覆性的深度变革,主要体现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在实践中,我们倡导“协作学习”。创客学习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一群人的团队作战。在实践中,我们倡导“深度融合”。创客学习不是局限于某一门学科,而是跨学科的整合。这种形式强调建立跨学科知识之间的联接。随着创客教育的持续深入,我们积极尝试将学科课程与创客学习进行整合。在实践中,我们倡导“体验参与”。创客教育强调“做中学”“玩中学”,基于设计的学习,强调对创造过程进行深度的体验。无论是项目学习,还是活动学习,我们都突出学生应用技术工具“动手操作、实践体验”,让孩子在操作中理解,在体验中内化。

    5.融于团队, 凝聚团结协作的创客力量。

    实施创客教育,单靠信息技术老师个体力量,难以走出跨学科的整合之路,需要美术、音乐、劳动与技术等多门学科老师的参与。实施创客教育,单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难以实现创客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许多理念、创意、技术的有效解决而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与支持。因此,创客教育师资的吸收具有包容、多元的特点。我们向学生“借道” ,社团里的学生之间建立“同伴互学”关系,让有创客技能特长的学生担任学生指导老师,引导或带领团队内的伙伴共同前进。我们向本校教师“借力”,组建由信息技术、美术、音乐、数学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工作坊,定期组织研讨活动。这是我校创客教育师资的主要力量。我们还向校外人士“借智”。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知识跨界的特色师资力量。我们邀请各项活动举办方的专业老师对学校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等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充实了创客教育的师资团队,也推动了创客运动的蓬勃发展。

    在推进创客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总结与反思,收获与成长:

    1. 创客教育转变了学生学习方式

    创客教育的开展,让越来越多的孩子用行动诠释了对学习方式的理解。创客教育已成为撬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新支点,它促成了我校教育教学理念的大转变。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外驱”走向“内驱”,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走向“探索”,学科教育从“割裂”走向“跨界”,信息技术从“支持”走向“融合”,实践探索从“虚拟”走向“真实”。儿童主动参与意识更浓,乐于探究精神更足,勤于动手能力更强。创客教育解放了儿童的天性,给予他们更多动手操作、自由探索与自主发展的时空。通过创客活动,学生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借助技术将自己的创意变成现实,不断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提升了学生的创造力、动手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特别是有助于养成孩子们的“工匠品质”。

    2. 创客教育提高了教师研发能力

    创客教育是新生事物。对儿童来讲,是陌生的;对教师而言,也是新鲜的。与此对应的创客课程则需要教师自行开发。无论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还是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都是多门学科老师合力完成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形式的确立,都是经过创客教育中心组讨论确定的。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的课程开发意识增强了,课程开发能力提高了,为创客教育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3. 创客教育促进了学校的整体提升

学校通过创客项目推进,培养智能发展创新能力的现代人。2018年学校“创客小先锋”获评“江苏省优秀红领巾”小社团。六(1)“创客中队”活动案例在2018年梁溪区第二届少先队辅导员风采展示中获二等奖。在集团开展的体育科技艺术节活动中,学校创客活动丰富多彩,受到学生的喜爱。靖海小学借助创客教育项目的推进,推开校门,打开世界;交融互通,资源共享;自我建构,个性学习;广泛涉猎,全面成长。

    创客教育的实施,创客空间的建立,创客课程的开发,创客活动的开展,满足了孩子们的需要,让孩子成长创意无限,书写自己传奇的童年时光,促进了教师团队的课程研发与能力提升。全体师生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创新创意创造,达成“蓝海千幻 童创未来”的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