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首页 科研在线    对科学教学中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分析及研究

对科学教学中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分析及研究

创建时间:2020-05-08 15:19:23
来源:无锡市芦庄第二小学

2012-05-28

摘要: “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是一门严谨的社会科学课堂,通过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并分析相关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几点对策,和同仁共商榷。

关键词: 科学教学;学习习惯;调查分析;研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0)0420143-01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家的始祖、科学归纳的奠基人培根,一生成就斐然。他在谈到习惯时深有感触地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主宰人的一生。”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又问:“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回答,代表了与会科学家的普遍看法。把科学家们的普遍看法概括起来,就是他们认为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是幼儿园老师给他们培养良好的习惯。

那么初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如何呢?我们对本校初一学生(共336人)选择6个习惯进行问卷调查,我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不利于落实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也不利于学生终生学习。因此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已刻不容缓。为次,我们提出了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问题。

1 学生缺乏良好学习习惯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造成学生缺乏良好学习习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 教师缺乏正确的教学行为。在日常教学中,有些教师上课板书不规范、无序化,不认真批改作用,没有耐心进行课外辅导,分析例题思路不清,且不完整,格式没有按要求书写,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不按规定进行操作,平时作业检查时,只管学生是否完成,而不重视学生作业的订正等等,这些不良的行为,肯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作用。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上也有了这些不良习惯。

1.2 学生缺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意识。我们调查发现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就是教师对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认识不足,因此,在日常教育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没有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的意识,因此也不可能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另一个就是受学生家长的素质影响。一部分家长素质较低,自身没有良好的习惯,更不用说对子女习惯的培养。因此,学生也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

1.3 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对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的干扰。心理学表明:定势容易使对刺激情境以某种习惯的方式进行反应。众所周知,当前我国的独生子女一代基本上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而且其中一部分家长自身素质较低,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更不用说对子女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因此,很多学生以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惯,等待的习惯,乱消费的习惯,一部分学生连最基本的卫生习惯都没有,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势必干扰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 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

2.1 利用科学教材中史料,使学生感悟到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意义。科学教材中有大量的阅读材料,其中有许多都是介绍重大规律、定理发现的科学家,如达尔文,祖冲之等,古今中外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者,无一不具有良好学习习惯。又如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调动潜意识为学习服务,一些科学家之所以能在休息的时候,甚至在睡眠的时候,产生灵感,都是因为他的潜意识与外界刺激,与自己不懈的寻觅,孜孜以求,长期探索的问题之间保持着必然联系,如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就是在梦中看见他日思夜想的元素周期表的,这就是人的潜意识作用导致的结果。因此,在日常教育中,科学教师在介绍科学家前,可以对学生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学生通过上网(学校阅览室)走近这些科学家的生活、工作、学习,让学生品位科学家的伟大成就的发现过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顿悟到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2.2 利用规范的教学行为唤起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意识。科学学科特点决定了科学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教学习惯,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在传播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引起学生在习惯上的共鸣。如在作图教学时,教师养成用尺作图的习惯,使图示正确、美观。在分析复杂电学问题时,教师养成首先分析电路的习惯,使分析抓住要害,难点迎韧而解,获得解题的快乐。在进行教师演示实验的时候,教师养成规范的操作,如不用手取药品,不用手拿砝码,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的严谨。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在欣赏、体验教师规范的教学行为的同时,在他们的头脑中逐步树立要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意识。

2.3 利用科学实验、活动、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现行的科学教材让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三条:实验、开展各种活动、进行科学探究。仅七年级第一册科学教材就有学生实验7个,学生活动60个,学生科学探究活动4次。教师只要认真组织学生进行这些实验、活动、探究就可以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各种良好学习习惯。在实验、活动、探究的准备时,培养学生分类整理资料的习惯,关注周围事物的习惯。在实验方案、活动方案、探究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认真思考的习惯。在实验、活动、探究进行操作时,培养学生认真工作的习惯,记录数据、现象的习惯,合作学习的习惯。在进行分期活动的科学实验、活动、探究中,可以培养学生依计划实施的习惯,在每次实验、活动、探究结束后,通过整理场地、器材,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因此,可以抓住每一个实验、活动、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4 新课标理念为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提供平台。科学新课标要求我们从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出发,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然后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式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另一方面,课程标准把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方法。这就使在课内、课外学生的主动学习机会增多,可以自主安排课外学习内容。同时通过教师参与,学生参与,促进了师生互动和相互的了解,使学生、教师都能及时、正确的发现学生某些学习习惯的偏差,从而使教师、学生的评价有针对性,从而提高了巩固的效率。

3 结语

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学生多数自制力比较差,容易出现反复、拖拉、放任等现象,这就要求形成一个有效的调控机制,当学生发现自身的学习习惯有偏差时立即作出调整。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在于让学生实行自我教育,而俗话又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因此,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互评,教师的评价,让学生自己去认识,去发现,去鞭策,并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心灵感触,自觉调控不良的学习习惯,从而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出自: 硅谷     2010年0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