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首页 科研在线    班主任引导家长帮助小学生养成学习习惯的策略

班主任引导家长帮助小学生养成学习习惯的策略

创建时间:2020-05-08 15:19:22
来源:无锡市芦庄第二小学

2012-05-28

一、学习习惯的概念界定

“学习习惯”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一般包括:勤学好问、勤于思考、专心致志、乐于想象、善于观察、积极创造、珍惜时间等。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会自动的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并能在学习中发挥持久的作用。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教育方面就有关于学习习惯的养成及其重要性的阐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辩证地说明了“思”、“学”合一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关于学习习惯的古代教育思想和理论,在今天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吸取。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

二、影响小学生家长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因素

家庭是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最基本、重要的场所,家长在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无疑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无时无处不在影响着孩子,孩子也在有形与无形之中接受着家庭教育,家庭结构、家庭氛围、父母的文化程度、教育水平等方面的不同,使孩子有了不同的学习习惯。家长要给孩子提供优质的家庭环境,才能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家庭氛围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影响

家庭氛围是指家庭的气氛和综合素质,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家风,包括情感氛围、民主氛围和文化氛围。它是一种潜在教育因素,具有潜移默化、熏陶感化的作用。根据笔者多年担任班主任对学生家庭的了解,发现家庭氛围在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家庭氛围“和睦安宁”的孩子学习习惯普遍较好,家庭氛围“偶有争吵”的孩子学习习惯次之,而家庭氛围较差的孩子其学习习惯也比较差,在学习中容易表现出浮躁、好动、注意力分散和缺乏耐性等。因此,家长应该努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家长文化程度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影响

根据笔者多年担任班主任对家长的了解,发现家长的文化程度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有一定的影响。家长的文化程度在大专和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对于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家长。一般而言,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本身具有较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自己的孩子也有较高的要求和期望,这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3.家长重视程度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影响

根据笔者多年从事一线教育工作经验,发现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其中,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很少过问”、“从不过问”和“有时过问”的,孩子的学习习惯差异不明显,但与家长“经常过问”的差异显著。家长经常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孩子的学习习惯也较好,这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较为重视,经常过问,就会相应的向孩子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要求,在期望效应的作用下,孩子接受到这些信息,就会积极按照家长的要求的方向努力发展,养成并表现出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班主任引导家长帮助小学生养成学习习惯的对策

(一)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1.中长期教育目标服务于终身教育的理想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仅要有近期的目标,更要有放眼未来的远见。目前,多数家长的培养目标都停留在读好初中、好高中、读好大学上,而对于孩子的终身教育缺乏应有的认识。殊不知,大学毕业并不是孩子人生的终点,而是发展的新起点,教育孩子不能止于“学会”,更要让孩子“会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是孩子取得好成绩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基础。

班主任应该引导家长意识到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只盯着学习成绩,分数是一时的,要加强对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才能使孩子终生受益。

2.帮助不同类型的家长走出教育观念的误区

(1)引导家长减少对孩子的溺爱,是帮助家长纠正孩子不良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之一。独生子女多数生活在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中,这使得孩子习惯于被关注并成为焦点,而缺乏群体意识和自我约束意识。因此,班主任要引导家长走出“时时关注孩子”的观念误区,避免给予孩子过多的溺爱和放任,帮助孩子克服学习习惯中那些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关注而形成的“小动作”,引导孩子形成集体意识和纪律观念,学会自我约束和心理调整。

(2)一些家长把“唠叨”作为纠正孩子不良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这无疑是事倍功半的。孩子由幼儿阶段进入小学阶段,心理上已经逐步适应了学校教育方式,对于幼儿管理式的“唠叨”会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班主任应该引导家长更新教育方式,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为主要任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主要目标,以少唠叨、多训练;少指责、多鼓励;少命令、多建议的方式,克服长期养成的“唠叨”这种低效、陈旧的教育方式,增强孩子对家长的认同感。

(二)增强家长的沟通技巧,提高沟通的有效性

1.注重沟通技巧,消除沟通障碍

班主任积极引导的同时,更要注重沟通的技巧和针对性。与教育知识较为欠缺的家长进行沟通,要注意循序渐进、分层次的渗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以期在思想上逐步和家长达成共识,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鼓励家长积极的参与到教育环节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于文化程度较高,有一定教育思想和主张的家长,则可以先明确教育目标,然后在具体事项和具体方法上进行指导,在相互沟通,共同促进的基础上积极配合,以促成教育目标的达成。只有真正的树立重视家长、尊重家长的意识,才能消除不同身份的教育者之间存在的隔膜,跨越沟通的误区,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实现班主任和家长之间的通力合作。

2.重视引导家长持之以恒,优化家校合作

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间的事,也不是单凭学校或者家长一方之力可以达成的目标。因此,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树立重点攻克,长期关注,相互配合的思想。作为家校合作教育的指导方,班主任不仅要坚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习惯,跟进学生的情况变化和发展趋势,掌握学生的第一手情况,还要积极的引导家长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家长提出切实可行并有针对性的指导,才能使家长明确地规范方向和方式方法,向着可以预期的目标努力。

比如,针对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磨蹭的孩子,班主任可以为家长提出具体可行的规范方法,克服孩子的不良学习习惯。可以安排家长进行一段时间的“陪读”,在孩子进入学习状态后观察容易造成其注意力分散的因素并予以消除,当孩子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磨蹭时及时批评指正,待孩子逐渐养成专心于学习内容,注意力能够较为集中的时候,家长也可由“陪读期”过渡至“检查期”、“放手期”,最终实现孩子不良学习习惯的纠正和克服。

(三)引进开放灵活的交流机制,构建交流平台

1.加强家校合作,引导家长关注教学

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教育的开放化、民主化和教育主体的多元化。把家长看成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中来,不仅能更好的发挥学校和家庭各自的教育优势,也有利于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情况,深入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从而增强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意识。

班主任可以不定期的组织部分学生家长旁听或间接参与综合性学习课,也可以以班级、年级为单位,举办多种形式的歌咏会、演讲比赛、读书会、中队会等校内活动,邀请家长积极的参与到校内活动中来,为家长提供更多观察和了解孩子各方面情况的途径,进而引导家长关注教学,增进家长和学校、班主任的沟通和交流。

2.开展专题指导,提高家长教育水平

在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问题上,多数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必要的相关知识和教育能力。因此,开展专题讲座、专家座谈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家长通过专题讲座的指导,可以逐步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从而使学校拥有了一支强大的、默契的同盟军。

班主任既可以小范围的组织一些座谈会,与家长交流教育心得,交换教育经验,引导家长相互交流,互相促进;也可以联系年级组长或学校分管教学组织活动的领导,以年级或学校的名义,邀请一些中小学的教育专家、学者和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人员,来校举办专题讲座,丰富家长的教育知识,积累教育经验,从而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3.拓宽交流渠道,构建家校交流平台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家校合作平台的构建带来了契机。班主任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资讯手段来实现家校间的跨时空沟通。

可以建立班级博客、家长交流群等,也可以以短信息、邮件等多种方式灵活构建家校、家班之间的交流渠道,实现家校合作交流的动态化和常态化,推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对接和相互促进。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古训就有“养其习于童蒙”之说。班主任要用自己所掌握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帮助家长提高对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视程度,为家长提供可行性建议,指导家长改进教育方式,抓住小学阶段这一关键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出自: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2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