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首页    教学研究    科研在线    小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的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的研究实施方案

创建时间:2020-05-08 15:19
浏览量:0

2012-05-28

一、问题的提出

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李岚清同志也讲,“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这清楚地告诉我们:切实抓好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即“养成教育”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小学生的习惯养成对人的一生发展至关重要,小学生的学习习惯也决定着学校的良好学风的形成。良好的习惯往往能在一个人的身上长久保持,成为人的基本素质。养成教育是把学生的人生大厦建立在行为习惯基础之上的一种教育,这种教育的效果是非常巩固和持久的。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工程。小学生正处在长知识、学做人的关键时期,他们求知欲盛、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我们应该抓住这一黄金时期,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科学实施养成教育,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养成教育”包括生活行为习惯、学习行为习惯、道德行为习惯三个方面。它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工作范围非常之广泛,工作任务非常之繁琐,工作对象非常之复杂,因此,有相当大的难度。目前,很多教育专家和学校都在积极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新方法。如严红研究的《促进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评价改革》等。国内外还有许多此类研究,各种形式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许多学校比较注重学生行为习惯、行为能力的养成研究。最近,南京市雨花台区板桥小学潘来强提出抓好小学生养成教育的五个着力点,他认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提出一定的要求以后,应该在日常生活、学习等实践活动中具体指导受教育者的行为,予以榜样示范,通过训练和多次重复,不断给予鼓励和表扬,使其巩固,在潜移默化、持之以恒的熏陶感染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道德品质”。他还提出注重“五个抓”。显然,他们是全方位地进行养成教育研究,但关于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就显得比较粗略。

二、研究目标

通过实施《小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的研究》,探究小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原则、形式、方法、环境,提高小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效性,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

三、研究内容

(一)学习习惯与学习质量相关性的研究

学习行为习惯(简称学习习惯)与学习质量到底有何关系?其具体的相关性是怎样的,目前教育界还较少研究,多停留在定性研究上,缺少有力的科学实证论述。应该说,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教育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学习习惯良好与否决定着学生学习质量能否提高。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业成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课题将在这方面作一些尝试性的探讨。我们拟以学习习惯为自变量,学习质量为因变量,选择若干个案开展准实验性的研究,从而说明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二)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基本原则研究

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是首先必须进行研究的。我们拟提出以下基本原则在实际探索中加以印证:

1.尊重理解的原则

尊重学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前提。尊重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就是换位思考,这既是一种科学的教育观念,也是一种成功的教育方法,信任、尊重、理解决定了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同时也决定了老师能否培养出具有健康心理、良好习惯的学生。

2.因人而异的原则

因人而异是指因人的不同差异而施教。人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有每个学生的特点,在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中不可能运用同样的教育方法教育所有的学生,教学中不能违背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原则,我们要通过形式、方法的多样化,去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3.因势利导的原则

因势利导是指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而因势利导,使其长处得到发展。因势利导是教育儿童的一条重要原则,在运用的过程中要注意了解情况,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认识水平等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分清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做出正确判断。对学生要进行疏导,促进学生向好的方面转化。

4.必要训练的原则

学生是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决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非自然形成的,它需要一定的训练。而且不仅仅是靠偶尔的敲敲打打形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强化训练才能逐步形成。因此,必要的训练是不可少的,在学习、生活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促使他们早日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三)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策略研究

1.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研究

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大体上有以下几点需要研究:

(1)课堂教学指导

“一种好的习惯可以受益终身。”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按时上学,按时完成作业,上课用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爱动脑思考,保管和整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品等。课堂教学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主阵地,而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引导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以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课后个别指导

“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哈姆雷特。”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为了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仅仅靠课堂教学的群体指导是不够的,还要注重课后的个别指导,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因人而异。这需要教师与家长等多方面的力量联合起来,共同督促学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不良习惯得到及时纠正。

(3)辅导家长指导

许多家长很重视家庭智育,在这方面不惜投人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但收效甚微,问题在于这些家长没有把握住家庭智育的方向和重心。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不仅要让孩子学到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掌握学习的方法,而良好的方法有赖于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习惯又是良好的学习方法的体现。为了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必须注重发挥家长在教育学生中的作用,要研究采用多种方式对家长进行家教知识和家教艺术的科学指导。

(4)心理咨询指导

现代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过去相比,要早得多,快得多。正义与邪恶、高尚与卑下、美善与丑恶、真诚与虚伪等等现象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发生着急剧的碰撞。同时在人际交往、学习活动中,学生可能产生各种学习行为问题,光靠说教和一般的行为训练是不能解决的,还需要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课题组教师要学习心理咨询与辅导的知识与技巧,进行这方面的探究。

2.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研究

本课题不仅要研究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而且要研究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方法,这是更具操作性的工作。

(1)学习体态姿势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方法

正确的读、写体态姿势,对于学生的身体健康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而且直接关系学生身体的发展。教师和家长要研究教育方法,以使孩子真正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在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读写姿势以后,还要时刻关注,共同督察,促使他们保持良好的读写姿势。

(2)学习时间安排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方法

合理的时间安排是学习高效率的保证。一天的时间里,人的精力不可能从始到终都保持同样的旺盛。根据自己的特点,分出轻重缓急,合理分配时间,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要注意劳逸结合,这也是保证时间利用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像橡皮筋,老是拉扯它就会失去弹力,只有适当的放松,弹力才不会失效。因此,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安排学习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3)课堂注意听讲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方法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时间。教与学应该同步,应该和谐,专心听教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抓住重点、难点、疑点听,边认真听边积极思考。哪怕是学生已经超前学过了,也还是要认真听,要把教师的思路、其他同学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因此,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增强注意力,养成上课注意听讲的良好学习习惯。

(4)课前适当预习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方法

预习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预习,可以对自己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从而有重点、有目的地去听课,尤其是自学不能够弄懂的知识,更要注意老师的分析与推理,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为此,我们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形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5)课后认真复习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方法

《论语》说“温故而知新”,就是说复习过去的知识能得到很多新的收获。这个新的收获主要指的是知识达到了系统化的水平,达到了融会贯通的新水平。及时复习的优点在于可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防止通常在学习后发生的急速遗忘。根据遗忘曲线,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缓慢下来。因此,对刚学过的知识,应及时复习。

(6)先复习后作业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方法

明确做作业是为了及时检查学习的效果,经过预习、上课、课后复习,知识究竟有没有领会,有没有记住,记到什么程度,知识能否应用,应用的能力有多强,这些学习效果问题,单凭自我感受是不准确的。做作业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做作业可以提高思维能力;面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就会引起积极的思考,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使新学的知识得到了应用,而且得到了“思维的锻炼”,使思维能力在解答作业问题的过程中,迅速得到提高。

(7)选用适宜学法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方法

学习方法是指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原则的调节指导下,有意识地发挥自己的心理能力和体力,把一系列具体的方式和手段连为一体而形成的有明确目的的活动,其核心内容是学会思维。学习方法很多,而且人们喜欢的方法不等于是有效的方法,教师要注重在学法上的指导研究,引导学生选用效率最高的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并形成习惯。

(8)勤学多思好问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方法

思考是人生进步的阶梯。思考是人学习书本和自身体验的主要形式。只有经过思考的东西,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带着知识疑点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学问、学问,贵在要问,学习就要开口问,学生爱问“为什么”是好事,说明学生在思考,在主动地动脑筋。如何促使学生勤学多思好问,这是需要着力研究的问题。

(9)筛选整理信息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方法

当今信息来源的渠道非常广泛,信息量大,学生不可能一股脑儿全接受,教会他们筛选、整理信息尤为重要。按照“目的→检索→浏览→精读→摘记”的程序进行,对信息资料分步检索筛选,获取所需信息这是搜集信息的有效方法,他能够使学生获得最需要的信息。我们要研究如何帮助学生形成这种良好习惯的办法。

(10)与人交流探讨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方法

《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我们要研究如何引导学生改变这种不良的学习习惯,与同学一起提高学习质量与水平。

3.优化班级学习氛围的策略研究

学生的学习习惯需要在一定的学习氛围中才能养成,因此,有必要研究班级学习氛围优化的方法技巧,指导学生在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过程中,仔细体验这一知识的产生基础、与其他知识的相互联系以及在相应单元中的结构与作用,进而激励学生由教材知识引申到教材外,结合实际进行学习,做学习的小主人。

四、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6年6月——2007年6月)

成立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查找有关资料,开展调查,确立科研课题;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和子课题研究方案;学习科研课题相关的理论,对研究人员进行培训;查阅文献资料及材料收集,召开课题开题会。

(二)实施阶段(2007年6月——2009年7月)

1.进行分工,围绕子课题进行研究,针对实施方案选择比较典型的案例,进行研究、剖析;

2.展示阶段成果,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增添措施,改正不足;

3.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完成研究内容中的有关任务;

4.发挥课题研究的优势作用,在校园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发学生潜能,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并向校外弥散;

5.本阶段完成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达到预期目标,写出相应的研究论文,并研制相关的软件包。

(三)结题阶段(2009年8月——2009年12月)

课题研究效果检测;课题组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参研教师撰写研究报告;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过程资料并归档;拟定结题评审申请书;申请结题。

五、研究对象

全校学生

六、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就是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通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创造性地应用教育理论去研究与解决不断变化的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通过研究、实践,解决问题,探索新理论,进一步指导实践,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及自身专业化水平的一种研究活动。

行动研究法的基本步骤:一般来说运用行动研究法进行教育科研,其实施步骤可归纳为以下七项:

①发现问题。教育实践工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②鉴定问题。从所发现的问题中选定研究的主题,了解问题的本质和范围,诊断问题存在的原因,为有效地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③文献研讨。深入研究有关文献,以便从过去的研究中获得目的、范围、方法及程序方面的启示和相关的理论;

④设立假说。假说是某种行为可能产生某种结果的预测,是未经证实的结论。假说包括两部分,一是将要采取的行动;二是对行动结果的预测;

⑤拟定计划。拟定计划有助于克服研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⑥实施行动。根据计划和研究假设进行研究活动,通过观察、调查、问卷、测验等研究方法不断收集各种资料数据,并根据行动得到的信息,不断对计划内容加以改进;

⑦评价结果。

(二)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

经验总结法的一般方法步骤:

①确定研究课题与对象;②掌握有关参考资料;③制定总结计划;④搜集具体事实;⑤进行分析与综合;⑥组织论证;⑦总结研究成果。

(三)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对一个特定样例或某个行为样例的研究,例如,一个儿童、一个班级、一个学校或一个社区等。

个案研究法的一般方法步骤:

首先,确定个案的特殊情况。

其次,研究的实施。

①收集第一手或第二手资料;

②对数据进行检验,核对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③检验测验成绩、反应有效性和反应程度;

④进一步收集资料(数据),在解释性个案研究中,一般使用半结构式和开放式的观察、访谈等方法收集数据;

⑤数据分析与解释。数据分析与解释应侧重于自然表现和发展历程,虽然缺乏变量控制和实验数据,但仍可以从自然资料中探究综合的复杂的因果关系,做出初步分析和推论;

⑥撰写报告。

七、保证措施

(一)条件保证

1.研究时间的保证。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组成员会,讨论交流研究心得;

2.学习资料保证。在学校订阅的教育刊物中,对于与课题相关的内容翻印到课题组成员手中,并及时组织教师学习;

3.经费保障。学校每年从勤工俭学与公用经费中提供专项研究经费,保证研究的活动实施;

4.课题组成员素质保障。参加课题研究的成员中有市、区级优秀青年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他们都具有极高的工作热情,每位成员都有多篇论文在区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和获奖;

5.专家引领。学校将不定期请上级专家到校对课题的开展予以及时指导。

(二)具体措施

1.建立机制,强化领导

建立校长挂帅,处室协调,年级牵头,班级协作,师生参与的教育格局。明确职责、分解目标、落实任务。规范计划——执行——检查——总结工作流程。

2.健全科研管理制度和课题管理办法,保证课题研究有序进行。

3.抓好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与经验,增强科学研究的自觉性,更新教育观念,把课题研究纳入学校日常教学工作。

4.建立激励机制,把教师参与科研情况纳入评先、职评与目标考核内容,并记入工作量。

八、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论文集、案例集、实施过程中的典型课例、研制开发优秀课件等。